|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104

题名/责任者:
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张任之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ISBN及定价:
978-7-100-16339-2/CNY68.00
载体形态项:
331页;23cm
其它题名:
从现象学到儒家
丛编项:
中大哲学文库
个人责任者:
张任之, 1979- 著
学科主题:
现象学-研究
学科主题:
儒学-研究
中图法分类号:
B81-06
中图法分类号:
B222.05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89-312页) 和索引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题名为“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或者说,它们主要体现的是心性现象学中事关道德意识或道德情感的维度。全书分三个大的部分:1)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2)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3)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这三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说其独立,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主题。各个部分问题的缘起和展开可以参看后面各部分的引语说明;说其关联,是因为这三个部分在总体上都事关广义上的“心性”问题,它们或与人的“自知”有关,或与人的“知人”“体物”有关,或与人的“成人”有关。根本上,它们都关乎心性之学这个“做人”的“大宗纲”。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定位
B81-06/1223 2276498   北书院一楼     保留本 定位 北书院一楼
B81-06/1223 2276499   4楼南哲学美学宗教借阅室     可借 定位 4楼南哲学美学宗教借阅室
B81-06/1223 2276500   4楼南哲学美学宗教借阅室     可借 定位 4楼南哲学美学宗教借阅室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