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223
- 题名/责任者:
- 主体间的双向国际交往实践: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种阐释/郭杰妮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 ISBN及定价:
- 978-7-5203-9621-9/CNY78.00
- 载体形态项:
- 218页;24cm
- 并列正题名:
- International Bidirectional Intersubjective Practices: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Jue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 其它题名:
-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种阐释
- 个人责任者:
- 郭杰妮 著
- 个人名称主题:
- 哈贝马斯-政治哲学-哲学思想-研究
- 题名主题:
- 交往行为理论-研究
- 学科主题:
- 政治哲学-哲学思想-研究-德国-现代
- 中图法分类号:
- B516.59
- 责任者附注:
- 郭杰妮,2015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在读期间,由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一年。现任北京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国际合作部部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秘书长(兼职)。多年来致力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文交流实践。熟悉各类国际创新资源和双(多)边创新合作机制,主持亚太经合组织、科技部、中国科协委托任务十余项,积累了大量亚太地区和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资源。
- 提要文摘附注:
- 本文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视阈,研究“主体间双向国际交往实践”——公共外交的一般原则。本文认为,主体间性特征是公共外交的本质属性。公共外交的“交往”本质和所体现出的交往行为特性,意味着它必须是遵循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的实践行为。公共外交以公众舆论为基础,以“公共舆论场”为交往媒介,表现出参与主体的公共性、运行制度的开放性、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批判三个特点。公共外交的交往载体是话语,同时满足言语行为的三个有效性声称是公共外交达成共识、实现理解的必然要求。这就是交往行为理论指导公共外交实践而得出的一般原则。
全部MARC细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