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238
- 题名/责任者:
- 微时代技术与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徐琳琳著
- 出版发行项: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 ISBN及定价:
- 978-7-5203-9496-3/CNY88.00
- 载体形态项:
- 250页;24cm
- 丛编项:
- 沈阳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 个人责任者:
- 徐琳琳, 1980- 著
- 学科主题:
- 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
- B844.2
- 一般附注:
-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微时代’技术引发的青少年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及良性虚拟自我意识养成研究”(批准号14CZX057)结题成果。
- 责任者附注:
- 徐琳琳,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15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红旗文摘》转载。专著一部,主编参编各类著作十余部。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
- 书目附注:
- 有书目 (第227-248页)
- 提要文摘附注:
- 在网络出现之前,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个体就已经通过思维的能动作用,创造出虚拟自我的某些形态。我国古代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西方宗教信徒追求的神圣境界,其实都要以这个相对隐蔽的虚拟自我为体验载体。当古代思想家反思“自我”观念的时候,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触及到虚拟自我的问题。人们都有各自的与神、上帝或理想世界直接打交道的虚拟自我,但这些虚拟自我彼此并不来往,这是一种相互隔离的“类存在物”,处于比较隐蔽的状态。在社会教育中,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同时要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和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媒体要发挥健康舆论导向作用,网络企业也要自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要加强公众和网络媒体人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促成“微时代”下青少年虚拟自我的良性发展,即不断由缺乏理性自觉的初级阶段的虚拟自我发展到真正由理性支配的自主的高级阶段的虚拟自我。
全部MARC细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