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8

题名/责任者:
如何制造一个人: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英) 菲利普·鲍尔著 李可, 王雅婷译
出版发行项: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
ISBN及定价:
978-7-5217-2983-2/CNY78.00
载体形态项:
402页, [8] 页图版:图 (部分彩图);22cm
统一题名:
How to grow a human : adventures in who we are and how we are made
其它题名:
改造生命的科学和被科学塑造的文化
个人责任者:
鲍尔 (Ball, Philip)
个人次要责任者:
李可
个人次要责任者:
王雅婷
学科主题:
生命科学-普及读物
中图法分类号:
Q1-0
责任者附注:
菲利普·鲍尔,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392-402页)
提要文摘附注:
随着干细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组织工程等技术的发展,这类看似只可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在或即将成为现实。在《如何制造一个人》中,菲利普·鲍尔回顾了人类认识和改造生命的历史,并引领读者去领略这一领域当今最前沿的进展:创造各式各样的迷你器官并把它们组装起来;用猪作为器官工厂,生产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通过3D打印的方法打印组织甚至器官;见证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增进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的同时,这些领域的科学进步也在塑造着文化和社会。从小说《弗兰肯斯坦》到《美丽新世界》,从电影《黑客帝国》到艺术作品“猪的翅膀”,作者引用文学、艺术、电影等诸多领域的例子,展示了科学是如何影响文化和社会风潮的。科技的进步不仅会惠及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可能带来前所未见的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是否应该允许创造人和动物的嵌合体生物?胚胎发育到什么阶段时就应该被视作一个人?对于培育出的有感知能力的迷你大脑,我们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吗?当人脑可以被计算机充分模拟时,人与非人的边界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以优雅的笔触逐一进行了探讨。读完这本书后,你对人体、人性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解将会与此前截然不同。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定位
Q1-0/1010/ 1 2435584   采编部     在编 定位 采编部
Q1-0/1010/ 1 2435585   采编部     在编 定位 采编部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