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存书架(0) | 登录

MARC状态:审校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76

题名/责任者: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李欢著
出版发行项: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ISBN及定价:
978-7-5203-8571-8/CNY106.00
载体形态项:
301页;24cm
个人责任者:
李欢
学科主题:
学衡派-研究
学科主题:
哲学思想-研究-美国-现代
中图法分类号:
I209.99
中图法分类号:
B712.59
责任者附注:
李欢,广东茂名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2006年-2010年就读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兼修翻译双专业,获英语毕业证书;2010年-2012年就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2016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翻译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表有》《走向白璧德:学衡派之“前史”——以梅光迪、胡先骕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与实践——重估学衡派研究》(《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书目附注:
有书目 (第288-297页)
提要文摘附注: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衡派因与新派相颉亢的文化姿态而被扣上了“复古”、“反动”等帽子,其思想主张在学界长期受到遮蔽。80年代末,乐黛云站在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使用西方批评话语“现代保守主义”正面肯定学衡派的价值,自此学衡派研究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90年代,学者进一步开拓出“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的研究维度,但其深度基本上不出乐黛云先生的文章。进入21世纪,研究者沿着“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三大维度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探析,但由于对白璧德与学衡派双重跨文化现象认知的缺乏,始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追溯起来,这种认知的停滞正源于学界对白璧德“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忽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实际上正是白璧德“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书试图回到学衡派的西学渊源——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以国际人文主义的视角重审学衡派与白璧德的双重跨文化实践,并力图呈现中国的国际人文主义运动史。
全部MARC细节信息>>
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 还书位置 定位
I209.99/4017 2383219   北书院三楼     保留本 定位 北书院三楼
I209.99/4017 2383220   8楼南文学理论借阅室     可借 定位 8楼南文学理论借阅室
I209.99/4017 2383221   8楼南文学理论借阅室     可借 定位 8楼南文学理论借阅室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借阅趋势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
 
姓名:
手机号:
送 书 地:
收藏到: 管理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