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格式显示(MARC)
- 000 02291nam0 2200289 450
- 010 __ |a 978-7-5203-8571-8 |d CNY106.00
- 100 __ |a 20211027d2021 em y0chiy50 ea
- 200 1_ |a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 |A “ guo ji ren wen zhu yi ” shi ye xia de bai bi de yu xue heng pai |f 李欢著
- 210 __ |a 北京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d 2021
- 314 __ |a 李欢,广东茂名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2006年-2010年就读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兼修翻译双专业,获英语毕业证书;2010年-2012年就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2016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翻译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表有》《走向白璧德:学衡派之“前史”——以梅光迪、胡先骕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与实践——重估学衡派研究》(《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 320 __ |a 有书目 (第288-297页)
- 330 __ |a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衡派因与新派相颉亢的文化姿态而被扣上了“复古”、“反动”等帽子,其思想主张在学界长期受到遮蔽。80年代末,乐黛云站在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使用西方批评话语“现代保守主义”正面肯定学衡派的价值,自此学衡派研究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90年代,学者进一步开拓出“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的研究维度,但其深度基本上不出乐黛云先生的文章。进入21世纪,研究者沿着“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三大维度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探析,但由于对白璧德与学衡派双重跨文化现象认知的缺乏,始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追溯起来,这种认知的停滞正源于学界对白璧德“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忽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实际上正是白璧德“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书试图回到学衡派的西学渊源——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以国际人文主义的视角重审学衡派与白璧德的双重跨文化实践,并力图呈现中国的国际人文主义运动史。
- 606 0_ |a 学衡派 |A xue heng pai |x 研究
- 606 0_ |a 哲学思想 |A zhe xue si xiang |x 研究 |y 美国 |z 现代
- 701 _0 |a 李欢 |A li huan |4 著
- 801 _0 |a CN |b SCNU |c 20220530
- 905 __ |a SCNU |f I209.99/4017